
“成事”不是能力的堆叠富农优配资源,而是认知的跃迁。本文将以ERP与AI项目为对照,系统解析产品经理如何在不同技术范式中锤炼出跨项目的通用原则,从协作机制、节奏管理到价值交付,构建一套可迁移的“成事力”认知框架,帮助产品人在复杂项目中稳步推进。
引子:两种失败,与产品经理的终极天问在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中,有两种截然不同的“失败”。
第一种,是“想法的失败”。我们基于错误的假设,设计了一款市场不需要的产品。这是一种“光荣的失败”,它验证了某个方向的不可行,为团队节省了未来的资源。在这种失败中,我们虽败犹荣,因为我们完成了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之一——探索与证伪。
第二种,是“执行的失败”。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,战略是清晰的,PRD是完美的,但项目最终却死在了通往上线的漫漫长路上。它可能死于跨部门的“权力真空”,死于关键资源的“中途断供”,死于团队成员的“消极怠工”,或者死于上线前夜的一场“技术雪崩”。
这,是一种“憋屈的失败”。它像一记闷拳,打在每一个有抱负的产品经理的心口。它无关智商,无关洞察,它拷问的是我们身上一种更原始、更底层的能力,我称之为——“成事”(Getting Things Done, in the real world)。
我曾主导过一个极其复杂的ERP(企业资源计划)二次上线项目。那是在一家传统的制造业子公司,我面对的是混乱的历史数据、根深蒂固的旧工作习惯、以及来自十几个不同业务部门的“抵抗势力”。我也曾在一个前沿的AI创业公司,推动一个需要算法、工程、内容、业务多方紧密协作的情感陪伴Agent项目。我面对的是前沿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、团队成员背景的巨大差异、以及来自创始人的高压预期。
从“陈旧”的ERP到“性感”的AI,项目的内容天差地别,但我发现,横亘在我面前的那些“执行的障碍”,其底层的“人性”与“组织”逻辑,惊人地相似。
我痛苦地意识到,一个产品经理,如果只拥有洞察力(看清方向)和设计能力(画出蓝图),却缺乏强大的“成事”能力(将蓝图建成大厦),那么他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优秀的“产品思想家”,而永远无法成为一个能改变世界的“产品缔造者”。
这篇长文,不是项目管理的“教科书”。教科书会教你PMP的五大过程组、敏捷开发的Scrum框架,那些是“术”,是“理想环境”下的作战手册。而我想分享的,是我在那些“炮火连天”、“泥沙俱下”的真实战场上,用无数次的碰壁、妥协、博弈和挣扎,锤炼出的一套关于“成事”的“心法”和“原则”。
我们将一起探讨,在资源永远稀缺、人性永远复杂、意外永远会发生的“真实世界”里,一个产品经理,如何才能不仅仅是“管理”项目,而是真正地“搞定”项目,将想法的“微光”,变成现实的“烈焰”。
第一章:“项目管理”的幻觉——为什么教科书里的方法总在现实中失灵?在我们建立新的“成事”心法之前,必须先打破对传统“项目管理”方法的三个“浪漫主义”幻觉。
1. 幻觉一:“流程”能搞定一切教科书的教诲:只要我们有完美的立项文档、清晰的WBS(工作分解结构)、精确的甘特图和定期的站会,项目就能按部就班、顺利推进。
现实的耳光:“流程”是一张静态的“地图”,但项目是一场动态的“战争”。地图无法告诉你,那个最关键的“前端开发”,家里正闹离婚,未来两周的心情和效率都会跌入谷底;地图也无法告诉你,A部门的领导和B部门的领导是“死对头”,任何需要他们协作的任务,都会被无形地“搁置”。现实世界,是由“人”的非理性情感和“组织”的隐性权力网络驱动的,而不是由Jira上的Ticket状态驱动的。
2. 幻觉二:“权力”来自于“职位”教科书的教诲(或暗示):作为“产品经理”,你天然地对这个项目负有“责任”,因此团队成员就“应该”配合你。
现实的耳光:在大多数公司,产品经理是一个“有责无权”的角色。设计师不向你汇报,工程师不向你汇报,测试不向你汇报。你无法给他们“加薪”或“打差评”。你的“职位”,能带来的“权力”微乎其微。当你试图用“PRD上就是这么写的”作为命令时,你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个礼貌的白眼和一句“我这边还有三个更高优先级的技术重构任务”。产品经理的权力,不是被“授予”的,而是通过一次次搞定事情、“赢得”来的。
3. 幻觉三:“目标一致”是理所当然的教科书的教诲:在项目启动会上,我们对齐了OKR,大家对“把产品做好”这个宏大目标,达成了共识。
现实的耳光:“把产品做好”是一个无法被执行的“美好愿望”。在实际工作中富农优配资源,每个人的“真实目标”都是不一样的,而且常常是冲突的。
你的目标:功能按时高质量上线,并拿到好的业务数据。工程师的目标:用优雅的代码实现功能,最好能顺便重构掉那坨他看不顺眼的技术债,同时绝对不能在深夜发版。设计师的目标:实现一个能放进自己作品集的、像素级完美的UI,哪怕这个动效会让开发成本增加一倍。运营的目标:功能必须足够“暴力”,能让他在这个季度完成他的拉新KPI,至于会不会伤害用户体验,那是下个季度的事。真相是:一个项目团队,本质上是一个“临时利益共同体”。
所谓的“目标一致”,从来都不是“理所当然”的,而是需要产品经理通过高超的“利益洞察”和“价值绑定”,去主动地、动态地“构建”出来的。
结论: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“骨架”。但要让项目这个“生命体”真正地“活”起来,我们需要为它注入“血液”和“灵魂”。这套“心法”,就是关于如何搞定“人”和“利益”,这两个教科书里很少提及,却在现实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。
第二章:“逆境成事学”的第一原则——从“权力真空”到“引力场”的构建在一个“有责无权”的困境中,产品经理如何驱动一个多元化的团队?
答案是:放弃对“控制”(Control)的幻想,转而致力于构建一个让所有人都愿意主动贡献的“引力场”(Gravitational Field)。
这个“引力场”,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。
要素一:清晰的“共同愿景”(Shared Vision)——引力场的“质量核心”
区别于“功能列表”:愿景不是“我们这个季度要做A、B、C三个功能”。愿景是回答那个终极问题:“我们这群人,聚在这里熬夜加班,到底是为了改变什么?”
SOP 2.1:召开一场“故事会”,而非“启动会”
传统启动会:PM打开PPT,逐条念PRD。
“故事会”启动会:
从“用户”开始:分享一个让你最触动的用户故事,一段用户访谈的录音,或一条让你夜不能寐的一星差评。让团队成员看到的,不是一个抽象的“需求”,而是一个活生生的、正在被某个问题所困扰的“人”。描绘“胜利的画面”:不要说“我们的目标是提升转化率5%”,而是要描绘一幅生动的图景:“想象一下,半年后,当我们的父母辈也能毫无障碍地使用我们的产品,轻松地完成线上购物时,那种成就感。我们的工作,正在让一部分人的生活,变得更简单、更美好一点点。而今天这个项目,就是我们通往那个画面的第一步。”连接“个人价值”:明确地告诉每个角色,他们在这个“伟大故事”中,扮演着怎样不可或缺的“英雄角色”。“设计师,你那个巧妙的交互,将是点亮用户体验的第一盏灯;工程师,你那段稳固的代码,将是承载这一切的基石。”核心智慧:逻辑,只能让人“信服”(convinced);而一个好的故事,能让人“投身”(committed)。愿景,就是将一群“雇佣兵”,转化为一支拥有共同信念的“志愿军”的魔法。
要素二:绝对的“专业信任”(Professional Trust)——引力场的“稳定力场”
理念:在一个技术团队里,赢得尊重的唯一货币,是你的“专业能力”。这种能力,不体现在你会不会写代码,而体现在你是否能让他们觉得,“跟着你干,靠谱”。
SOP 2.2:在三个关键时刻,建立你的“专业人设”
“比他们更懂用户,比他们更懂业务”:当工程师对一个需求的“价值”提出质疑时,你不能说“老板让做的”。你必须能从“用户场景”、“业务逻辑”和“数据支撑”三个层面,给出一个让他“无法反驳,只能佩服”的解释。“为他们挡掉50%的子弹”:你是团队与外部世界之间的“防火墙”。你要能顶住来自老板的“不靠谱”想法,要能过滤掉来自其他部门的“需求噪音”,要能为团队争取到“专注”和“安宁”的开发环境。一个能保护团队的PM,团队才会反过来保护你的项目。“出现问题时,第一个站出来说‘Mybad’”:当项目出现问题,尤其是因为需求不清或决策失误导致的问题时,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责任。这不仅不会削弱你的权威,反而会为你赢得团队最大程度的“信任”和“追随”。要素三:高明的“利益绑定”(Interest Alignment)——引力场的“驱动引擎”
理念:这是“成事”心法中最核心,也最“功利”的一环。我们必须承认,驱动成年人行为的,除了“愿景”,更强大的是“利益”。一个成事高手,本质上是一个“利益精算师”和“价值交换设计师”。
SOP 2.3:绘制你的“干系人利益地图”
工具:权力/利益方格(Power/Interest Grid)。
行动项:富农优配资源
1)识别所有干系人:列出所有与你项目相关的人,无论职位高低。
2)分析每个人的“真实KPI”:
不要看“岗位说明书”,要看“绩效考核表”。那个前端工程师,他今年的晋升,是看“项目交付质量”,还是看“技术重构贡献”?除了“显性KPI”,更要洞察“隐性诉求”。他是不是想在这个项目中,尝试一下新的前端框架,为自己的履历增添一笔?那个测试同学,她是不是厌倦了手工点点点,希望引入自动化测试来提升自己的价值?3)设计“价值交换”方案:
对于那个想晋升的工程师:“这个项目,我们不仅要完成业务功能,我还会全力支持你,预留20%的时间,来进行那项你一直想做的技术重构。在项目复盘时,我会把这一块作为重要的技术贡献,向总监重点汇报。”对于那个想做自动化的测试:“我理解手动测试的痛苦。这次,我们能不能拿这个项目作为试点,我帮你向上级申请资源,我们一起引入自动化测试框架?这不仅能提升我们项目的效率,更能成为整个测试团队的一个最佳实践。”核心智慧:不要试图去“管理”任何人。你的工作,是去“成就”每一个人。将项目的“大目标”,翻译成与每个人“个人利益”息息相关的“小目标”。当所有人都觉得“做这个项目是在帮我自己”时,你的项目,就拥有了最强大的“内驱力”。
第三章:“混沌”中的领航术——在不确定性中“成事”的四个原则真实的项目,从来都不是线性的。它充满了意外、变数和突如其来的“黑天鹅”。一个只会按计划执行的PM,是一个好的“项目管理员”;而一个能在混沌中找到秩序,在危机中发现机会的PM,才是一个真正的“成事者”。
原则一:拥抱“草台班子”定律——先开枪,后瞄准理念:任何一个伟大的项目,其初期,都像一个“草台班子”。试图在开始就制定一个“完美”的计划,是导致项目“胎死腹中”的头号杀手。
实践(以ERP项目为例):面对那堆积如山的历史数据和混乱流程,如果我试图先花三个月,把所有东西都“理清楚”再开始行动,那这个项目永远不会有开始的那一天。
我的做法:
找到“最小的突破口”:我没有试图一次性改造整个系统,而是选择了一个业务流程最简单、干系人最少、但痛点最明显的模块——“采购入库”——作为“滩头阵地”。快速拿到一个“小胜利”:我集中所有资源,用最快的速度,将这个小模块的流程理顺并上线。当业务部门第一次体验到“新系统原来这么好用”时,他们从“抵抗者”,变成了“支持者”。用“胜利”去“滚雪球”:我拿着这个“小胜利”的成功案例,去游说更复杂的部门,去向上级申请更多的资源。信任,是在一次次“搞定事情”中,累积起来的。原则二:建立“信息霸权”——让上下文(Context)在你这里汇合理念:在一个项目中,谁掌握了最全面、最及时的“信息”,谁就掌握了事实上的“权力”。
实践:
1)成为“信息路由器”:你必须让自己成为项目信息流的“中心节点”。
定期与业务方喝咖啡,了解他们最新的“想法”和“抱怨”。参加技术团队的“技术分享会”,哪怕听不懂,也要知道他们最近在关心什么“技术趋势”。每天花15分钟,快速浏览一遍项目群里所有的聊天记录。2)主动创造“信息透明”:
写高质量的“周报”:你的项目周报,不应该只有“进度”,更应该包含“上下文”——我们为什么做这个?最近遇到了什么困难?我们学到了什么?这份周报,要抄送给所有相关的、甚至不那么相关的老板。要让整个公司都知道,你在带队,在思考,在搞定事情。过度沟通(Over-communication):尤其是在关键节点和出现问题时,要主动地、高频地向所有干系人同步信息。不要让你的老板,从别人口中,听到你项目的坏消息。原则三:管理“能量”,而非“时间”——成为团队的“首席激励官”理念:一个项目的成败,最终取决于团队成员在漫长的执行周期中,其“能量水平”的总和。
实践:
1)识别“能量吸血鬼”:识别出那些总是散播负能量、抱怨不休的人或事,并果断地将其“隔离”或“解决”。
2)创造“能量注入点”:
庆祝每一个“小胜利”:一个功能顺利上线、一个Bug被成功修复,都值得在群里点名表扬,甚至点一杯奶茶。将“功劳”具体到人:在向老板汇报时,永远不要说“我们”完成了什么,而要说“设计师小A的这个创意太棒了”、“工程师小B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熬了一个通宵”。保护团队的“心流”:尽一切可能,为团队创造大块的、不被打扰的“沉浸式工作时间”。原则四:永远准备一个“Plan B”——拥抱风险,管理意外理念:墨菲定律在项目管理中永远有效:任何可能出错的地方,都会出错。
实践:
1)进行“事前验尸”(Pre-mortem):在项目启动时,开一个“悲观主义者”大会。让所有人一起想象:“假设一年后,这个项目彻底失败了。请大家写下,我们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?” 你会得到一张极其宝贵的“潜在风险清单”。
2)设计“最小可用B方案”:对清单上每一个高概率的风险,都提前设计一个“如果……就……”的预案。
“如果核心的AI模型训练效果不及预期,我们就先上线一个基于‘规则’的简化版,以确保主流程能跑通。”“如果关键的第三方接口延期,我们就先做一个‘Mock数据’的桩服务,让前端开发可以并行进行。”3)建立“灰度发布”和“一键回滚”机制:这是技术层面的终极“Plan B”,它给了你“犯错”的勇气。
第四章:终局的修炼——从“成事”到“传道”当一个产品经理,能够熟练地运用以上原则,在一次次逆境中将事情搞定时,他已经达到了“成事”的高手境界。
但还有更高的境界。
那就是,不仅自己能“成事”,还能建立一个能让更多人“成事”的“系统”和“文化”。
他会开始“赋能”他人:他会将自己的“成事心法”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里的新人。他会主动地为其他项目,提供“第三方”的风险审查建议。他会开始“优化系统”:他会推动公司,建立更合理的“跨部门协作流程”,设计更科学的“项目激励机制”,营造一个让“实干者”而非“政治家”脱颖而出的文化。他会成为一个“文化符号”:在他身边,会聚集起一群同样信奉“专业”、“担当”和“结果导向”的人。他的存在本身,就在定义着这家公司关于“如何把事情搞定”的答案。这,就是从一个卓越的“产品经理”,通往一个伟大的“产品领袖”的道路。
结语:你的每一次“搞定”,都在定义你自己“成事”,是一个听起来充满力量,实则浸透着汗水、妥协、甚至屈辱的词。
它意味着,在资源不足时,你要有“空手套白狼”的智慧。在人心涣散时,你要有“重聚军心”的感召力。在四面楚歌时,你要有“杀出重围”的勇气。在功成名就时,你要有“分享功劳”的胸怀。
从混乱的ERP系统,到前沿的AI Agent,我所面对的技术和业务在变,但我发现,“成事”的底层逻辑,从未改变。它始终是一门关于“人性”、“利益”、“信任”和“系统”的古老艺术。
对于我们产品经理而言,我们交付的,从来都不只是一个“产品”。我们交付的每一个成功上线的项目,都是我们在向这个世界,提交一份关于我们自己的“能力证明”。
你的每一次“搞定”,都在为你自己,积累最宝贵的“信任资本”。你的每一次“成事”,都在向整个组织,宣告你是一个“值得被托付”的人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面对一个看似“不可能完成”的任务时,请不要抱怨,不要退缩。请将它视为一次“修炼”的绝佳机会。
打开你的“干系人利益地图”,点燃你的“共同愿景”之火,构建你的“专业信任”引力场。
因为,我们产品经理,生来,就是为了在混沌中建立秩序,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。我们,就是“成事”的代名词。
本文由 @鸣老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Unsplash富农优配资源,基于CC0协议
实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